武漢大學(Wuhan University)簡稱“武大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;位列“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;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、“珠峰計劃”、“強基計劃”、“2011計劃”、“111計劃”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、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、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、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、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、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、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.0基地,為歐亞-太平洋大學聯盟、大學通識教育聯盟、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、法學教育創新聯盟、醫學“雙一流”建設聯盟成員。 [1-2]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,后歷經方言學堂、武昌高等師范學校、國立武昌師范大學、國立武昌大學、國立第二中山大學等時期,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,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。2000年,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、武漢測繪科技大學、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。 [2-3] 截至2021年3月,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,建筑面積273萬平方米;設六大學部34個學院(系)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;有4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,5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,127個本科專業;有專任教師3808人,普通本科生29504人,各類研究生27805人,另有外國留學生1830人。
瀏覽量:1393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
浙江大學(Zhejiang University),簡稱“浙大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,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,位列首批“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”、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,為九校聯盟(C9)、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、環太平洋大學聯盟、世界大學聯盟、全球大學校長論壇、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、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、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、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、CDIO工程教育聯盟、醫學“雙一流”建設聯盟成員,入選“珠峰計劃”、“強基計劃”、“2011計劃”、“111計劃”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、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,曾培養出厲綏之、束星北、李政道等杰出校友。 學校前身是創立于1897年求是書院,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,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。1937年舉校西遷,在遵義、湄潭等地辦學,1946年秋回遷杭州。1952年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,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,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、杭州大學、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。1998年,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,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。 截至2020年8月,學校有紫金港、玉泉、西溪、華家池、之江、舟山、海寧等7個校區;設有7個學部、37個專業學院(系)、1個工程師學院、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、7家附屬醫院;占地面積6223440平方米。
瀏覽量:1353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
電子科技大學(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)坐落于四川省會成都市,簡稱“電子科大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,由教育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;位列“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入選“2011計劃”、“111計劃”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、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、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、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,為“兩電一郵”成員;是一所完整覆蓋整個電子類學科,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,以工為主,理工滲透,理、工、管、文、醫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。 學校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,1956年由交通大學(現上海交通大學、西安交通大學)、南京工學院(現東南大學)、華南工學院(現華南理工大學)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合并創建而成;196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;1961年被確定為七所國防工業院校之一;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;2000年由原信息產業部主管劃轉為教育部主管;2017年進入國家建設“雙一流”A類高校行列。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簽約共同推進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。 截至2021年3月,清水河、沙河、九里堤三個校區占地4100余畝,校舍總建筑面積123萬余平方米;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、2個國家重點(培育)學科;有博士后流動站15個,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,專業學位博士點4個,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,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,專業學位碩士點12個
瀏覽量:1061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
中山大學(Sun Yat-sen University),簡稱中大,位于廣州市,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,是教育部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,位列首批國家“雙一流”A類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入選國家“珠峰計劃”、“111計劃”、“2011計劃”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、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、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、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、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、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、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、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、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等,是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、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、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、大學通識教育聯盟、粵港澳高校聯盟、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成員。 1924年,孫中山先生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。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。今日的中山大學,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。 截至2020年12月,中山大學由廣州校區、珠海校區、深圳校區三個校區、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;開設138個本科專業;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4個,一級學科博士點51個,一級學科碩士點59個,專業學位類別37種;有全日制學生55725人,其中本科生32279人,碩士研究生15562人,博士研究生7884人;專任教師4293人。
瀏覽量:995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
北京大學(Peking University),簡稱“北大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,位列“雙一流”、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,入選“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”、“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”、“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”、“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”、“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”,為九校聯盟、松聯盟、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、京港大學聯盟、亞洲大學聯盟、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、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、環太平洋大學聯盟、全球大學校長論壇、21世紀學術聯盟、東亞四大學論壇、國際公立大學論壇、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。 北京大學創立于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,初名京師大學堂,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,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。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。1937年南遷至長沙,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,1938年遷至昆明,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。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(現北京)。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,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,并自北京沙灘等地遷至現址。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,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。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,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、民主思想,是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之一。長期以來,北京大學始終與中國和中國人民共命運,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,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:“大學者,囊括大典,網羅眾家之學府也……此思想自由之通則,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。
瀏覽量:976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
清華大學(Tsinghua University),簡稱“清華”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,位列國家“雙一流”A類、“985工程”、“211工程”,入選“2011計劃”、“珠峰計劃”、“強基計劃”、“111計劃”,為九校聯盟(C9)、松聯盟、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、亞洲大學聯盟、環太平洋大學聯盟、清華—劍橋—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、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基地,被譽為“紅色工程師的搖籃”。 學校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,校名“清華”源于校址“清華園”地名,是晚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,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。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。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,南遷長沙,與國立北京大學、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,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。1946年遷回清華園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。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。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。 截至2020年12月,清華大學校園面積442.12公頃,建筑面積287.64萬平方米;設有21個學院、59教學系,開設有82個本科專業;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0個,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2個,一級學科博士、碩士學位授權點60個;有教職工15772人,在校生53302人。
瀏覽量:1032 | 2021-09-04 點擊查看